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无愧“中国瓷都”美誉,潮州陶瓷产业如何“淬火”升级?丨重振荣光 问策潮州⑧
来源:南方+    作者:黄品 陈锦煌    发布时间:2024-11-14   点击数:75  字体 [ ]

潮州陶瓷薪火不断,千年相传。6000年前,潮州先民在陈桥村贝丘遗址繁衍生息,发展出冶陶技艺;在北关、南关唐代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中,古瓷片“余温”尚存,向世人讲述古城昔日的荣光;转眼到千禧年,潮州陶瓷量大质好,行销海内外,“瓷都”一名响彻世界。

广东澳丽泰陶瓷实业有限公司隧道窑边,“生坯”排队等待烧制。黄品 摄

如今,外部环境多变复杂,国内其他产区加速抢占市场,潮州陶瓷产业发展进度却相对停滞。这把烧了千年的窑火,如何在内外冲击之下保有一席之地,闯出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专家认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破解潮州陶瓷产业“小而全”的零散生产现状,通过培育产业集群,筑牢以上市企业为“龙头”、规上企业为“两翼”、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通过外贸、内销的双向发力,“线上+线下”双轮驱动营销;通过加强相关人才培养,“走出去”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带动更多相关产业融合延伸,不断擦亮“中国瓷都”的金字招牌。

键词1:瓶颈与机遇

问:企业“小而全”积弊已久,产业大而不强,何以升格?

策:创建国家级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采用“1+N”模式培育产业集群

走进生产车间,一阵热浪扑面而来,全长约115米的隧道窑横卧在厂房,一眼看不到头。工人们把施釉后的坯体摆上架,做完检查后推入轨道。窑口一边“吞”入土坯,另一边源源不断“吐出”洁白的成品。这是广东澳丽泰陶瓷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不久之后,这些潮州制造的马桶将坐上轮船,前往遥远的欧洲。

完成检查后,工人将“生坯”推入隧道窑轨道。黄品 摄

在潮州,像这样大规模的生产场景并非司空见惯。作为华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潮州陶瓷企业规模小,存在“多、杂、小、弱”的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产业升级的进程。

翻开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潮州6000多家陶瓷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仅有8家,规上企业仅有300多家,占全部陶瓷工业单位比重不足6%。可见潮州陶瓷产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认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后,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大多分崩离析,东南沿海背靠侨商资源,从手工作坊或改制后的小民企开始,不断承接海外大量陶瓷订单,这星星点点的“火苗”也烧旺了潮州陶瓷产业的黄金时期。

 “当年各地式微的陶瓷行业,在民营经济的激发下,重新焕发活力。”回忆起初到潮州的场景,陈环还是很感慨,这些敢闯敢干、产供销一体的小微企业,造就潮州陶瓷的黄金时期。但在后期,“小而全”的产业格局逐渐显露出弊端。

第二届潮安智能卫浴博览会展销的智能马桶。纪金娜 摄

一方面,潮州的陶瓷传统产业链完备,单靠整合资源即可建厂投产。另一方面,短板也显而易见,企业之间无法发挥分工优势,导致整个行业螺旋向下。广东樱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洽明介绍,智能马桶刚兴起时,背靠产地优势,潮州地区的产销迅速攀升。尝到市场的甜头后,企业便蜂拥而上,最后只能卷“低价”、拼“走量”。

全社会的产能过剩,让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潮州陶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暴露出的创新动力不足,逐渐变成产业升级的软肋。笔者走访得知,潮州的陶瓷中小企业经营模式较为传统,“接订单、打版、生产、销售”如此循环,离产业链上下游较远,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韩山师范学院陶瓷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毅认为,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避免恶性竞争,才是潮州陶瓷产业最好的出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他们只有代工的能力,研发的重任必须由龙头企业来承担,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引导龙头企业攻关技术、研发高端产品,再通过订单交给中小微企业生产,不破坏原有的小微企业生存路径,通过专业协作将产业集群效应最大化。”

多年以来,陶瓷作为潮州支柱产业,一直在工业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2022年为例,陶瓷工业总产值达554.99亿元,占总体比重达22%。但规模之下,产业大而不强、转型进展缓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近10年来潮州陶瓷产业总产值在500亿—600亿元徘徊不前。数据显示,景德镇从2003年的20亿元飙升到2022年的665.37亿元,两者相差32.27倍。同样的十年里,潮州2003年陶瓷产值接近117亿元,到2022年增长了3.74倍,对比之下,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似乎陷入迟滞。

工作人员在观察记录窑内数据。黄品 摄

专家认为,必须做好产业升级的顶层设计,跳出潮州看潮州,跳出陶瓷设计陶瓷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是构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针对上述问题,潮州应该努力创建国家级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

事实上,潮州近年来不断强化政策支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目前仍未上升到政策执行层面。《潮州市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潮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等政策提出较为详细的目标,但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

李毅认为,可以采用“1+N”模式,1是龙头企业,N是中小微企业,要打造以陶瓷龙头企业为“航空母舰”、中小微陶瓷企业为“护卫舰”的协同作战模式,重新进行产业链重组与价值链整合设计。

  “潮州人很能吃苦,愿意钻研,但是合作意识比较欠缺,企业之间、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很匮乏的。”李毅认为,潮州“闷声发大财”的经商文化也是阻碍产业协作的内在因素,大部分的中小微企业不敢进高校,产学研协同的路径也没有完全打通。

广东省决策咨询基地韩山师范学院陶瓷产业研究中心产学研实践中心正式揭牌。黄品 摄

陶瓷行业也正在积极改变。今年10月,广东省决策咨询基地韩山师范学院陶瓷产业研究中心产学研实践中心正式揭牌。通过打造产学研的沟通桥梁,让企业家在“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成良性发展。

另外,潮州市也在积极鼓励创新,引进人才,持续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上打开潮州陶瓷产业向上的“出口”。10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来自潮州的“小长宽比燃气隧道窑关键技术与推广应用”项目喜获成果推广奖。据悉,潮州已经建设投产40多条智能/全自动节能燃气隧道窑,年节约天然气超1500万立方米,有力支撑了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小长宽比燃气隧道窑关键技术与推广应用”项目应用成果。 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2:迷思与出路

问:多变的外贸环境,国内市场开拓受阻,如何破局?

策:“外贸+内销”开拓市场新业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新营销

时间已是半夜,位于潮安区的一条隧道窑仍在火热生产。该企业负责人随手拿起一个造型精美的杯子告诉笔者:“即便销量的数字看起来大,像这种出口的日用瓷,一个最多只能赚几分钱。”

潮州日用瓷烧制现场。黄品 摄

这种现状也是潮州陶瓷产业的一大痛点。作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潮州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年销量占全球30%、40%、55%,均居全国首位。但是,2023年出口额仅为93.13亿元,同比仅增长0.8%,且金额不及德化、佛山的四成,薄利多销成为潮州瓷撕不下的标签。

李毅指出,潮州长期做出口生意,客户给单子就加工,比较少考虑设计,“我所了解的主打中高端的企业,没有一家不赚钱的”。笔者也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有余力的企业,都没有放弃品牌化的尝试,但真正突围的仍旧是少数。凤塘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阮伟民直言,品牌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大量资金、人力投入,且投入和成效不一定成正比,很多小企业根本承担不起。

但是品牌化并不是万能的“神药”,处在生产制造端,完备产业链带来的工业制造能力,让潮州陶瓷业能够在供需的变化中做出快速调整,这恰恰是产业链的韧性所在。潮州市礼升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维仲认为,生产模式没有高低之分,“有余力的企业可以尝试冲击高端化,但盲目自信不是好事,欧美发达国家的陶瓷品牌已经发展成熟了,OEM模式是比较适合潮州陶瓷外贸的道路。”

因此,对传统外贸企业来讲,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把握主动是当今形势下必须思考的问题。蔡维仲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修炼好内功才是应对国际变化的核心,企业可以更主动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把视野放得更高,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礼升陶瓷专注日用瓷外贸出口业务。每年的广交会,蔡维仲都会参加,他今年最大的感受是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客商明显增多。据数据统计,今年广交会预注册买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75.7%,金砖国家占20%,经合组织成员国占17.7%。

第二届潮安智能卫浴博览会展销的智能马桶。纪金娜 摄

机遇藏在变化里,政府要搭建更多元化的供需对接平台,积极发挥商会、华侨的力量,外向型企业要维护好客情关系,“广撒网”多参展,让“酒香”传出“深巷子”。

“外贸和内销都要抓。”潮州岑典陶瓷有限公司经理卢锐钿表示,今年正在积极开拓商超、电商等多元销售渠道,除外贸OEM的基本盘外,内销中要逐渐打开自有品牌的知名度。

相比外贸,内销陶瓷的竞争更大,企业更应该把握市场主动权。走进澳丽泰陶瓷的展厅,现代化的浴室场景十分引人注目,淋浴按键嵌入在墙壁上,墙上挂式马桶“悬浮”感十足,整体风格整齐统一。据澳丽泰陶瓷经理吴洁新介绍,整体卫浴是近些年市场兴起的趋势,体现了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简约大气的整体卫浴,深受年轻人喜爱。黄品 摄

相关数据表明,整体卫浴在欧美日韩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但在中国家庭这一数据还不到5%。澳丽泰旗下的泰陶品牌近年来在整体卫浴方面发力,依托百余家经销商持续推广整体卫浴,国内的渗透率保持逐年增长,目前占品牌销量的两到三成。

吴洁新补充道,现在营销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过去在央视投个广告效果非常好,如今新媒体渠道繁多,对有心做好品牌营销的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展会,”据李毅介绍,潮州已经在推动相关项目落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新营销。今年1月,投资25亿元在潮安高铁新城建设的信基沙溪全球采购中心项目举行落地投资签约仪式,项目集高端国际商贸城,集品牌旗舰展示、电子商务、总部办公、金融服务、休闲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交流、餐饮购物等于一体,用地约500亩,建设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涵盖陶瓷、不锈钢、食品等本地优势产业。

关键词3:突破与展望

问:产业结构老化,高端化动能不足,如何提势?

策:产业融合“陶瓷+”探索多元化转型通道

11月10日,广东省陶瓷手工成型工职业技能大赛落地潮州。在陈环看来,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既可以挖掘潮州本土技术人才,也促进了潮州陶瓷从业者与其他产区技术人才的交流,在交流及传播中提升潮州陶瓷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升潮州对各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技术人才是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有力支撑,也是潮州陶瓷产业突破创新的关键要素。”陈环表示,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到以技术院校为主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潮州陶瓷在历史上走在前列,也有不错的人才资源积淀。

广东省陶瓷手工成型工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陈锦煌 摄

在全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各传统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潮州陶瓷产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力?李毅认为,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大力支持潮州产业发展背景下,潮州可借助韩山师范学院、深圳大学等高校专家人才与智力支持,联合组建智库产业链,强化陶瓷产业设计人才培养,尤其是设计的创新理念培养,引领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当前,潮州市围绕陶瓷产业的人才互动、企业互动与招商互动,积极组织企业家“走出去”学习优秀经验,同时尝试吸引外部优质企业“驻进来”投资潮州。9月19日至20日,潮州市工信局会同潮州市工商联、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指挥部及潮州市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组织20余位陶瓷行业企业家齐赴深圳学习优秀企业先进经验,同时进行陶瓷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广东省陶瓷手工成型工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选手认真制作。陈锦煌 摄

在深圳,高端卫浴企业内从现代化生产车间、细分板块实验室到内容丰富的产品展厅一应俱全。针对一款智能马桶产品,企业建立了电控实验室、冲水功能实验室、部件老化实验室等检测空间,高标准的生产要求为潮州企业家带来不少启发。

陶瓷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从智能卫浴“单品”到全屋智能“套装”,陶瓷产品的现代生活应用场景多、发展前景广阔。潮州市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学锦表示,不少企业家已意识到下一步要让传统产业更有科技含量,利用高科技新产品占领市场高地。陈学锦认为,“深圳科技”与“潮州生产”可相互赋能,促成两市陶瓷产业的高效协同发展。

从人才“向新”到技术“更新”,潮州如何奋起追赶,更全面彻底地提升陶瓷产业创新能力?陈环表示,潮州还可从制造科技提升与生产装备优化两方面入手,围绕陶土的塑造成型、窑炉的烧制定型、装饰的机械雕琢、包装的设计印刷等方面,以“陶瓷+”其他行业领域技术来推动产业向新发展。

“潮州产区的民营企业经济活力很强,但整体的品牌意识、品牌力量仍较薄弱。”从事陶瓷产业研究几十年,陈环见证过潮州评上“中国瓷都”时的辉煌,也为潮州陶瓷近年来面向国内市场的缓慢转型感到着急。历史上,潮州陶瓷行业发展过程中以出口海外为主,过硬的工艺水准让“潮州瓷”赢得不少海外大牌的代工订单,同时也让潮州陶瓷企业建立自家品牌的需求和意愿变得薄弱。

陈环认为,在当前国际市场下行大背景下,从出口外销转向“既向外也向内”,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佛山产区的东鹏陶瓷、新明珠陶瓷、蒙娜丽莎瓷砖等企业就因注重品牌经营而获得抢占市场的先机。潮州要树立品牌意识,可积极向省内的佛山产区、临近的泉州德化产区“取经”学习。

记者手记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凝聚共识促进转型

潮州千年瓷窑如何“淬火”升级?笔者认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不到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长期受发展模式制约,产业生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正在构筑之中,这种态势下的转型升级,既是求发展,更是求生存。

在走访中,偶有听到陶瓷从业者对产业未来、市场预期的迷惘。大企业尚且有惑,小微企业更是如此。但我们应该庆幸,下到产业一线工人,上到企业高管和专家学者,从业人员无不表露出对潮州陶瓷行业的热爱与自豪。诚然,在供给侧调整的浪潮中,无法苛求小微企业做超出自身局限的事情。但正是产业里这些零散的“细胞状”的生产单位,在千禧年间创造出潮州陶瓷外贸出口的奇迹篇章,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潮州陶瓷产业的“韧性”依然还在。

古往今来,“福祸相依”的道理被反复验证,在转型之中往往隐藏更多破局的转折点。机遇寓于危机之中,任何一次行业洗牌都会伴随着崛起的机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陶瓷产业里的各个层级不妨走出各自舒适区,做出更多积极尝试,政府、产业、企业多方应该凝聚共识,协同发力,让潮州陶瓷产业在转型升级中把握历史主动,让千年的窑火继续兴旺,共同燃起“中国瓷都”的高质量发展之火。